海綿城市建設
- 作者:
- 來源:
- 日期: 2015-05-26
- 瀏覽次數: 3451次

統計顯示,過去3年,全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,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,淹水深度超過半米,北京、濟南等城市甚至發生了造成傷亡的嚴重內澇。但與此同時,全國有1100座城市嚴重缺水。城市排水標準偏低和雨水利用系統的缺乏,讓這些城市緊缺的資源成為了災害發生的誘因。參與制定此次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——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》的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李俊奇說,城市對雨水追求“一排了之”,正是造成上述問題的最主要原因:像北京城區一年流走的雨水徑流總量能超過三個億(立方),整個(北京)行政區劃全部流失的雨水一年超過十個億(立方),這是嚴重的浪費。再一個,雨水沖刷(地表)污染匯入到水體,也會造成潛在的污染。
改變這種情況,就需要改變多年城市建設中的原有理念。轉而建立“滲,蓄,滯,用,排”五位一體的新型城市雨水處理系統,把80%左右的雨水留住,以便涵養水源,改善城市生態效益。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視員章林偉表示,今后,這些理念今后將被應用于橋區改造,住宅區規劃甚至每一條道路設計之中,幫助我國城市形成更為完善合理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:打個比方,北京的降雨量接近每年600毫米,這里面的80%是必須要截留下來,不能流走。所以這就需要在北京這些橋區做一些調蓄池,小雨就直接被留在這個調蓄池了。如果說全部都這么設計,雨水應用設施都合起來,就可以留下這每年480毫米的雨水。
生態優
先、安全為重、因地制宜、統籌建設。
規劃引領
城市各層級、各相關專業規劃以及后續的建設程序中,應落實海
綿城市建設、
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內容,
先規劃后建設,
體現規劃的科學
性和權威性,發揮規劃的控制和引領作用。
生態優先
城市規劃中應科學劃定藍線和綠線。城市開發建設應保護河流、
湖泊、濕地、坑塘、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,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
設施,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,提高水生態
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,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。
海綿城市建設——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基本原則是規劃引領、
生態優
先、安全為重、因地制宜、統籌建設。
規劃引領
城市各層級、各相關專業規劃以及后續的建設程序中,應落實海
綿城市建設、
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內容,
先規劃后建設,
體現規劃的科學
性和權威性,發揮規劃的控制和引領作用。
生態優先
城市規劃中應科學劃定藍線和綠線。城市開發建設應保護河流、
湖泊、濕地、坑塘、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,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
設施,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,提高水生態
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,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。
Copyright © 江西三禾生態混凝土有限公司 ICP備案號:贛ICP備15005578號
電話:0791-86566797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沿江南大道99號 www.xjmamnun.com